高中退学、顶撞老师、和父母对着干……想象一下,当青春被这些词语填满,未来人生会有怎样的走向?
这是上海男生时晶在17岁时拿到的“剧本”。令人惊喜的是,如今37岁的他,逆转了剧情——他开朗阳光,成了社区居民心中的暖心社工,陪伴青少年成长。他说,当年,在生命最迷茫灰暗的时刻,正是社工的帮助,他渐渐找到了自身价值。如今,他也要做那个传递光的人。
(资料图片)
这是记者日前在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以下简称“阳光中心”)成立20年纪念展上听到的故事。
令阳光中心总干事黄旦闻感慨的是,20年来,像时晶这样从服务对象转变为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曾经,他们因为家庭变故、学业或就业困难,成了需要帮助的人,如今,他们向更多困境青少年援手。他们的成长,折射出社会工作最核心的价值——助人自助。
受助到助人 完成爱的接力
泉口路68号3号楼104室,是阳光中心长宁工作站新泾镇社工点所在地。时晶工位的上一个主人,正是将他拉出泥潭的人——退休社工祁德兰。
时晶坦言,小学时,自己也曾是班上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总在班上前几名。足球、篮球、游泳,只要是运动,都喜欢。
然而,所有美好的画面,似乎都定格在五年级最后一次和小伙伴去天山公园踢球的那一幕。再往后的回忆,是灰色的——初中后,因为一时的不适应,他的学业不再优秀,离父母的期待渐行渐远。自由自在的双休日,被各学科补课班占据;放学回家不能再和小伙伴嬉闹,得卡着时间到家。在学校,他同样遇到严厉的老师,每月按照成绩排名重新换座位,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享有优先选座权。
“每天心里都很压抑,易燃易爆,一言不合就想动手,帮好兄弟出头,甚至和素昧平生的菜场老板动手。而且越来越讨厌学习,讨厌学校。”时晶说,在一所民办高中读到高二,又一次被班主任请来家长后,他提出退学。看着当时他的情绪状态,父母不得不同意了他的选择。
专柜营业员、网吧网管、游戏公司客服、公交车司机……离开校园后的时晶,零零碎碎打过很多工,做得不开心了就换一份,或在家里歇上一阵。高中肄业的学历,并不足以让他有太多的选择。
“是我妈从街道听说有阳光社工,然后带我去了祁老师的办公室,填了登记表。其实我整个人是蒙的。”时晶坦言,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和中年阿姨有啥好聊的?”
没想到,就是这个“中年阿姨”,帮他找回了自己。起初,祁德兰并不知道这个小伙喜欢啥,几次三番请他去街道参加一些法治讲座、心理讲座,他总是各种推脱,难得去一次也是全程游离在外。在和时晶父母的沟通中,祁德兰了解到,时晶也曾经是个喜欢热闹、喜欢集体活动的孩子,对于讲座之类的活动则兴趣不大。于是,她找来各种志愿服务机会,引导时晶参与其中。
“你知道吗,上了初中以后我几乎就没有听到过称赞。但我们去阳光之家陪小孩子做游戏,去敬老院帮老人包汤圆,周围听到的都是感谢。”时晶说,自己那颗向上的心,在那个瞬间,忽然被激活了。
“之前我觉得,工作无非就是赚钱,后来发现,其实除了赚钱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去做的事情。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时晶说,从那时起,他对社工这份工作心生憧憬。听说了时晶的想法,祁德兰鼓励他在学历上先提升自己,介绍他去读大专,又拿下了上海开放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本科学历。
“2013年,祁老师要退休了,我被分到了她所在的社工点,接替了她的岗位,甚至就坐在她的工位上。”时晶说,从那一刻起,他意识到,新泾镇阳光社工的接力棒,已经正式交到了他的手里。
因为受过伤 所以更懂爱
田甜是阳光中心宝山工作站淞南镇社工点的社工,她前二十几年的人生,并不如名字那样甜蜜——由于家庭变故,田甜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爷爷病逝没几年,奶奶身体也每况愈下,让这个贫病交加的家庭雪上加霜。当友谊路街道青少年事务社工李诗蕙根据街道提供的材料和她联系时,田甜觉得,只能用诸事不顺来形容她当时的处境——感情受挫,丢了工作,奶奶身体愈加糟糕……
“很累,很悲观,无助,又自卑……在那个时候,忽然有个人出现,就是对自己心理莫大的支持。”田甜说,“是社工老师,帮助我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
经过李诗蕙牵线搭桥,田甜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协助宝山区体育局完成全区体育场馆普查。“和我以前学的专业虽然完全无关,但我发现自己竟然能经历一些场面,随机应变能力挺强,与人沟通能力也不错。”田甜说,李老师还告诉她,其实她笑起来的样子,很有感染力。在人际沟通中,这很重要。
“我看到社工招聘启事时,内心有种强烈的愿望,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入职考试。”田甜告诉记者。如今,在田甜的书架上,《社会工作概论》和《阳光点亮心灵》两本书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那是李老师当年送给她的“宝典”。
2015年,田甜正式成为一名社工,成了李诗蕙的同行。在淞南社区,阳光社工担负着为困境儿童和社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安置、技能培训、团康活动的任务。很久没有大段写作的她,从如何在信息管理系统里输入每日工作日志,如何撰写个案报告开始学。学着前辈的样子,她走进社区,了解每个困境青少年的个人信息,是还在读书,抑或是待业,遇到哪些实际困难;如果打电话被拒,就改成上门走访,努力不让一个青少年掉队……“这一系列的工作内容都让我感觉到社工这份工作很专业、很锻炼人。”田甜说。
2018年,经过选拔,田甜成为第二十一批沪滇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的一员。她和伙伴们走过弯曲的山路,为孩子们送上衣物、被褥和书籍;也走访红河州蒙自市各个部门,协助当地根据上海经验,建立社工队伍。田甜说,孩子们清亮的眼神和卡片上歪歪扭扭的“感谢”,是自己收到的最美礼物。
时晶则相信,因为自己曾受过伤,他们更知道处在困境中的青少年,究竟需要什么。
前不久,时晶收到辖区内一户三口之家的求助。孩子读初中,年级在上升,名次却在退步,从年级第一退步到50名左右。而孩子的父母都是名校毕业,有意无意会把孩子和自己当年相比。来自父母和自己内心的双重压力,让这个性格本就内向的孩子有些顶不住了,开始出现自我伤害行为。
看到那个孩子,时晶觉得,似乎见到了曾经的自己,也准确找到症结所在。“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她调整家庭关系,从改变父母开始,要避免父母高高在上的态度,不能一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就批评‘上课不好好听讲’‘作业不认真’,要减少攻击性的言论。”时晶说,与此同时,他也为孩子寻找解压方式,比如,整理房间,拿出喜爱的盲盒,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给自己安慰。
人生转型 专业成就明天
崇明港西镇社工点点长、工作站同工督导朱黄健从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已经有17个年头了。他坦言,当年,自己没有工作,接到老站长王莉打来的第一个电话时,以为遇到了骗子,就没有在意。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又接到了这个电话。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他和一个同样失业在家的朋友一起去了社工办公室。社工询问了他们的详细情况,提供了一些就业信息,并时不时来电聊家常。
回想这一切,朱黄健感慨:“社工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诚待人。”他说,对于第一次见面的服务对象,不能一开始就询问对方目前的处境,而是要先和服务对象唠唠家常、聊聊兴趣爱好,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后再表示自己可以为对方提供帮助。十几年过去了,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站的定期培训,共同促进了他专业能力的提升。
关爱困境儿童是朱黄健所在社工点的特色项目,关爱对象包括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儿童、社区服刑人员子女等。他们会对接妇联等部门,这些部门作为统筹方进行出资,社工作为计划实施者,每年出一份总计划,根据计划开展各项目活动。
朱黄健说,近几年帮助困境儿童的部门和组织越来越多,然而有些孩子似乎把这些关爱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针对这种情况,工作站很重视对孩子们的反哺教育,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都会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两年前的一个服务对象给朱黄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当时才四年级的小男孩,男孩的父母离异,且都在外地工作,爷爷生病在家,奶奶靠做零工维持生计。家里的环境比较艰苦,但收拾得井井有条。男孩非常懂事地接待了社工,对他们的到来感到很开心,把自己攒的小零食分享给大家,并很有礼貌地送社工离开,希望他们下次再来。朱黄健觉得,在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的成长都未必完美,所以能帮一点是一点。”田甜说,做青少年工作,不能奢望“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为孩子和自己设定一个个小目标,更容易帮助他们有勇气走出困境。比如,通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信”“改善就业观”“找到自我发展方向”,又或者只是“愿意走出家门”。
一桩桩小事汇聚起来,便成了青少年事务社工20年来持续在做的一件大事。
“昨天,身处在泥泞的道路中,有一缕阳光照耀着前行的方向;今天,化身为光,为尚未走出崎岖的青少年指引着行程;明天,让我秉承初心,将这束光照亮青少年前进的道路。”在一次工作分享中,时晶动情地说。
相|关|链|接
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走过了20年。在市委政法委的组织和牵头协调下,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逐渐形成了标准引领、专业保障、基层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具有上海特色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支持体系。
作为上海市最大的一家致力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社会服务机构,阳光中心每年服务近3.5万人次,年龄范围从6岁至25岁,涵盖困境儿童、不良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违法罪错青少年、失业青少年等人群,形成了立足社区、辐射学校、涵盖公检法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对社区场域、未成年人司法场域的全员覆盖和动态管理。
阳光中心理事长顾东辉教授强调,社会工作的核心特征是兼顾“助人自助”“促‘境’美好”的方法,通过对青少年的一路陪伴、支持和鼓励,倡导其自力更生、向善行动。很多青少年通过“阳光天使”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被赋予志愿者身份,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加强社会联结,增进社区融入感,促进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奉献,强化了自我价值和参与感。可喜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加入到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实现助人自助的良德善行,成为传递光的人。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魏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