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详情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三首民歌里的簰洲湾之变

新华网   2023-07-09 18:42:25

新华社武汉7月9日电 题:三首民歌里的簰洲湾之变

新华社记者李劲峰、熊翔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夏日傍晚,长江边的簰洲湾热闹起来。“美丽的簰洲,我深爱的家乡,簰洲的水也甜,簰洲的鱼圆香……”欢快的民歌旋律中,村民们结伴跳起广场舞。民歌的作者是簰洲湾镇中堡村村民金玉明,过去25年来,他为簰洲湾写下三首歌,记录下家乡的变迁,唱出了乡亲的美好追求与愿景。

湖北省嘉鱼县簰洲湾镇中堡村村民金玉明为簰洲湾写下的三首歌,当地村民习惯将“簰洲”写作“牌洲”。新华社记者熊翔鹤 摄

万里长江奔涌向东,流至位于湖北省嘉鱼县北部的簰洲湾镇,江水环洲向西,形成“独此西流三十里”的特殊景观。元末以来,长江商船、竹簰、木筏等都停靠于此,各地放簰客纷至沓来,故得名“簰洲”。商埠繁华的簰洲湾,一度有“小汉口”之称。

走进簰洲湾镇中堡村,体现洪水肆虐的大幅墙绘、停在当年8月1日晚8点溃堤的时钟,将人们的思绪一下带回到1998年特大洪灾现场。当年8月1日晚,长江簰洲湾堤段民垸溃口,当地一片泽国。“水都漫到我家二楼窗口,还好大伙提前转移,粮食和猪牛都冲没了。”家住村口的金玉明回忆说。

1998年夏季,34岁的金玉明在长江大堤上抢险救灾一个多月。白天扛沙包送物资,晚上巡堤排查管涌,军民携手抗洪的壮阔场景,让年少就喜爱唱歌的他,决定写首歌来记录这段抗洪经历。

“身上背着泥啊,肩上扛着沙,誓死保卫簰洲湾,保卫我们的家……风还在吹,雨也在下,簰洲湾的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抚平悲痛,金玉明尝试着写下这首《簰洲湾是永远的家》。他回忆说,写下这首歌,就是希望大家能记得洪水中的簰洲湾,“更好地弘扬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

湖北省嘉鱼县簰洲湾镇中堡村里的1998年抗洪场景墙绘。新华社记者熊翔鹤 摄

簰洲湾三面环江,土质肥沃。洪水退却后,当地群众鼓足干劲,恢复生产。金玉明一家先后流转60亩地种植玉米和棉花,最忙时甚至整夜守在田间。上半年种地,下半年打工,他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2007年,金玉明决定再写首歌,介绍重建家园的簰洲湾。经过一个月的创作和修改,一首《我爱簰洲湾,我爱西流河》填词成曲。“簰洲湾的妹妹,簰洲的小伙,建设簰洲湾你们付出了很多,为了簰洲的明天,你们四处在奔波,悠扬的呜嘟(当地一种乐器)奏响簰洲小康新生活。”简朴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唱出簰洲湾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过上小康生活的景象。

昔日洪水肆虐地,眼下和美新乡村。行走在簰洲湾,清风微荡,一幅水清岸绿、环境整洁的乡村新貌徐徐展开。发挥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簰洲湾近年来着重打造“菜篮子”“米袋子”基地,通过机械化、规模化带动农业升级、农民增收。

在大型农机帮助下,农作靠人拉牛耕已成历史,加上三峡大坝调蓄,长江堤坝加固,灌溉沟渠完善,当地农户再也不担心洪灾水患,劳作更轻松,收入也更高了。簰洲湾镇党委书记房金文介绍,乡村振兴引领当地粮食、蔬菜等产业发展,当地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10年的2214元,增长到去年接近2万元。

如今,金玉明种上了按个卖的甜玉米、快种快收的速生菜,70多亩地每年收入约30万元。他也有更多闲暇时间,参加当地举办的“美丽乡村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成为一名抖音“乡土网红”。

受网友启发,金玉明2021年写出第三首歌《簰洲我深爱的家乡》。“清晨的阳光,照进了村庄,林中的小鸟,快乐在歌唱,高楼坐落在道路两旁,树下的花草散发着芳香……”生态美好、生活幸福,流淌在每一句歌词中。金玉明说:“第三首歌主要想让更多人认识簰洲湾,了解这儿不仅经历过洪水,也代表着幸福美好。”

距金玉明家8公里处的长江畔,一座连接簰洲湾和武汉汉南区的长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建三局簰洲湾长江大桥项目经理石卫兵介绍,大桥已完成规划设计,预计2027年完工,届时簰洲湾的优质农产品能更便捷地销往武汉市场,簰洲人也能融入武汉都市圈“一小时通勤圈”。

空闲时,金玉明喜欢在江边散步,憧憬长江大桥建成后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一桥飞架,天堑通途。”金玉明说,交通便利后,簰洲湾不仅是“粮食基地”,也将成为“旅游胜地”,“等大桥建成后,我会再写一首歌,唱出簰洲湾的新生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