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有几名“00后”,他们一板一眼唱起河北梆子,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多了几分老练。这几位年轻人,陶醉在传统戏曲中,可谁知道,他们出去演出却是吃大锅饭睡地铺……
学戏学到腰酸腿痛
唐鑫悦和戏曲结缘,“媒人”是她的小学音乐老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唐鑫悦,2004年出生在保定的一个村庄,今年5月她来到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成为一名青衣演员。
唐鑫悦上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她嗓子好,唱歌不跑调,被音乐老师选中学习戏曲。
后来,保定艺术学校的老师来学校招生,她通过考核,到艺术学校专门学习戏曲。
到了学校,老师严格的要求,让唐鑫悦渐渐明白,戏曲演员光有一副好嗓子能唱是远远不够的。
戏曲演员对于基本功要求很高,讲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要样样精到。为了练习一个唱腔,经常要成百上千遍练习。
学戏过程中最辛苦的是要天天练功,每天练习完,经常是腰酸腿痛。唐鑫悦说,开始劈叉的动作做不到位,老师不会心慈手软,狠狠在胯上压下去,疼得眼泪会瞬时流出来。还有“甩腰”,要连续站立、下腰,10个一组,一天要做上百个,晚上睡觉身体平躺着都有些困难。
经过6年刻苦学习,今年5月,唐鑫悦毕业了,成为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一员。
刚参加工作,唐鑫悦就跟随剧团参加了在保定的演出。5月气温攀升,穿着厚厚的戏服在户外演出,不多时戏服里面就湿透了。
一天下午,在保定市一个村庄演出时,天气炎热,50多岁的王老师在演出《慈母情》这出戏时中暑了,头晕恶心。“戏比天大”,这是演员们的座右铭。王老师饰演的母亲角色是这出戏里的主要角色,她在台下休息了一会儿,又强忍着身体不适,上台坚持把戏唱完。
唐鑫悦说:“剧团里年长的演员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与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艺无止境,舞台上耀眼的形象背后有太多人们看不到的汗水和付出。”
真爱让她坚持下来
何雨朦今年21岁,是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里的“闺门旦”演员。
何雨朦启蒙老师是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资深戏迷,喜欢在家里听戏、唱戏,还会和同伴们组成“小剧团”到公园里演出。她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唱戏。小时候,每当她模仿父亲的样子唱出戏曲里的唱词时,父亲总是夸赞她是唱戏的好苗子。
五年级时,何雨朦到一个敬老院演出,小小年纪的她唱起戏来有模有样,被在场的一位省艺术学校的老师看中,招收她到省艺术学校系统学习演唱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在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每个唱腔都有很多变化,气息的运用,装饰音的使用,以及一招一式都需要细细体会,一遍遍练习。
在学习演唱经典剧目《杜十娘》时,第一段“杜薇逃出烟花院”,何雨朦说当时反复练习,老师总是觉得不到位。她就课上练,去打饭时练……这加上一个装饰音会更有韵味,那要配合上眼神……每个细节都反复琢磨,反复练习。
何雨朦说,每天五点就要练功,压腿、下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唱戏,肯定会觉得枯燥又辛苦。很多同学因为吃不了这个苦离开了,开始班上有30多名同学,到毕业时仅剩了不到10名同学。
2021年,何雨朦成为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的一名演员。
让何雨朦印象最深的是,在山西演出时,台下听戏的人越聚越多。何雨朦说:“在台上表演,看着台下人山人海,目之所及看不到人群的尽头,后来得知现场来了上万名观众。看到还有这么多人喜欢我们的表演,心里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前不久,在保定演出时,有一位75岁的大爷骑着三轮车,带着吃的,剧团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看戏。老大爷说:“跟着沧州梆子团看戏,这已经是第10个台口了,百看不厌啊。”
现在的演出地点大多在农村,演出条件非常艰苦,吃饭吃的是大锅饭,晚上休息经常要借宿在老乡家,临时打地铺。严冬,演出时冻得手脚麻木,酷夏,热得戏服湿透,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
何雨朦说:“我爱唱戏,如果不是打心眼儿里喜欢,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能翻30多个跟头的武生
谢腾飞2003年出生,是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里的武生演员。
20岁的谢腾飞业余时间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打篮球,看篮球比赛。可一到戏曲舞台上,他亮出绝技——连翻30多个跟头,立刻会赢得满堂彩。这身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出来的。
谢腾飞从三四岁就在村子里的一个戏曲学校练习基本功,10岁就到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专门练习戏曲里的武生行当。
谢腾飞说,10岁正是贪玩的年纪,他离开家乡到山西去学戏。当时,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每天四五点钟就要起来练功,太辛苦了,他不止一次想放弃。
谢腾飞时常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说“我不想学了”,爸爸妈妈总是跟他说,坚持坚持。爷爷是个戏迷,他也偷偷向爷爷哭诉练功的辛苦,说自己实在不想练了。爷爷总是鼓励他,学戏肯定辛苦,但千万不要放弃,坚持下来才能练成真功夫。
谢腾飞坚持下来,当他在舞台上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完成一整套武戏动作时,心里也觉得付出的辛苦没有白费。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谢腾飞说,作为一名武生演员,基本功不能荒废,他几乎每天都要练。
谢腾飞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村子附近有24个孩子一同去山西学戏,现在大部分都转行了,有的去培训机构教跆拳道,有的到工厂打工……现在仅剩他和另外3个人还在坚持。
谢腾飞说,有的人觉得干这一行又辛苦挣钱又少,可他喜欢舞台,演出之前,他会和剧团的后勤工作人员一起搭台,有时上午演出,要连夜搭好舞台,大家在一起忙碌着说笑着,并不觉得苦累。
多年练功给谢腾飞留下了伤病,前不久,他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腰椎间盘膨出。谢腾飞说,他不想放弃,只要能演出他就会继续坚持下去。
热爱与坚守
郭旭是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的一名武丑演员,2002年出生。郭旭说,他从七八岁就开始在戏曲学校练习基本功,后来又到唐山一个艺术学校专门学习“武丑”专业。
经过10多年的学习,郭旭掌握了毯子功、桌子功、弹板功等。这些基本功,每一项都需要单独反复练习。例如,毯子功,要求演员在演出时表演各种筋斗翻跳不能超越舞台台毯的范围,还要做到高、轻、飘、准。
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长友说,几十年来,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能够坚持下来,凭借的是演员身上的“硬功夫”。
现如今爱好传统戏曲的年轻人不多了,能登台表演的更是稀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培养一名河北梆子演员周期很长,要从小开始练功,非常艰苦,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
刘长友介绍,剧团现有4名00后演职员工,50岁以上的有27名,老一辈演员还在坚守。河北梆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使这项非遗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需要储备更多的青年人才。
刘长友说,演出条件艰苦、收入低是河北梆子青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沧州河北梆子剧团1945年建团,是河北省建团历史最久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之一。从初兴到萧条再到振兴,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历经坎坷。近些年,演出机会缩减,很多基层剧团逐渐解散,刘长友带领团队在困境中坚持生存下来。在城市演出无法养活剧团,刘长友就带领团队把目光转向农村,送戏下乡,在农村庙会空地上搭建简易的剧场,跑“台口”维持剧团的生存。
前两年,没有演出活动,剧团没有收入,一些演员到快递公司分拣快递贴补家用,其中有的还是舞台上的主演,刘长友提起这些,很是惋惜,演员也要养家糊口啊。
刘长友说,戏曲演员的生命在舞台上,他希望给演员们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让河北梆子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记者 钱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