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详情
武汉借用古人“流水不腐”智慧治水,河湖排口“死水”变活水|世界滚动

长江日报   2023-05-10 10:33:04


(资料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6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李梦晗)“水环境质量”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约束性指标,而一些河湖的排口处,容易出现“死水”、臭水的状况。用什么方法进行根治,一直是一道棘手难题。“经过一年的试验,我们武昌区已经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死水’之症,相关技术和实施方法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日,在武昌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大会上,武昌区水务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消息。

记者随后来到外沙湖实地探看。在长江隧道的雨水入湖排口处,建有一处略高于湖面的溢流坝;相邻约10米处,装有一台功率为3千瓦的水循环泵;两者之间,建有一道柔性生态围隔,将水面进行区隔。

“我们的治理灵感,来自古人的智慧——流水不腐。”武昌区水务局水环境治理科科长陶建平介绍,外沙湖是一个具有调蓄功能的湖泊,每当下雨时,会有初雨通过排口入湖。

去年5月,武昌区水务局主要负责人会同各相关科室,联合湖泊管理维护单位,反复试验、不断优化,确定了4个简化步骤:在雨水排口末端,修建溢流坝;雨水超出坝体时,水循环泵将“脏水”抽排至湖泊湿地区,利用挺水植物进行净化;生态围隔将入湖雨水与湖中净水分隔为2条水道;“脏水”抽排后,干净的湖水自动填充,形成良性水循环,增加了水体的流动性,减少乃至避免水污染。

这个“土办法”简单地说就是:“脏水”送进湿地,净水自动填充,宛如一条流动的“太极鱼”,让水体形成自净。

据观察,通过这套系统,入湖雨水基本在一天时间内即可完成净化。

该区湖泊维护站站长王聪告诉记者,以前雨水入湖排口处容易出现“死水”现象,在夏季还往往出现零星蓝藻生长迹象。采取这种“生态补水+内水循环”的方式让水体流动起来后,外沙湖在去年干旱、水位下降0.5米的情况下,水质不降反升,由IV类提升至Ⅲ类,且在排口处未见蓝藻的踪迹。

除了这种“机械治污”以外,记者在沙湖水岸星城排口看到,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在水下繁盛生长,睡莲、再力花在水面上充满绿意盎然。这里种有4000平方米“水下森林”,通过生物来达到进一步净化水体的效果。

武昌外沙湖、楚河、水果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运维管理项目负责人陈嘉亮说,这种装置,在沙湖安装了5套,巡司河和水果湖各安装了2套。水果湖的雨水排口处,还增加了一个悬挂在支架上的桶体,并装有驱动桶体升降浸入水中的升降组件,在抽排时可以同步收集水面漂浮垃圾,节约了人工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这个“土办法”,在今年4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摄影:通讯员陈嘉亮)

【编辑:丁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