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江西省南昌市,群芳吐艳、绿意盎然。在南昌市高新区艾溪湖以北区域,一片曾经污染严重的废弃鱼塘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这就是以自然清新、野趣盎然的独特气质悄然走红的鱼尾洲公园。
在2022年国际AZ Awards奖项名单中,鱼尾洲公园景观设计从43个国家的7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斩获景观设计奖与环境领导力两项大奖。从臭气熏天的环境死角到远近闻名的“漂浮森林”,鱼尾洲公园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经济日报记者日前走进鱼尾洲公园实地探访。
营造四季变幻美景
(相关资料图)
迎着和煦春风走进鱼尾洲公园,脚下的滨水栈道呈折线延伸交错,两边水底的一丛丛水草清晰可辨……不同于以往单侧岸线游览的滨水体验,行走于这里的栈道上,别有一番体验“水上漂”的乐趣。
“这些亲水栈道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预制,铺设于水面上,与常水位高差约15厘米。”项目设计方土人设计公司鱼尾洲项目负责人叶开松介绍,游人行走于栈道上,能有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感受。
长长的亲水栈道四通八达,连接着136座人工生态景观岛。从空中俯瞰,一片超大的湖面上生态景观岛星罗棋布,彼此连接又若即若离,如同漂浮的“水上森林”。“初见如此布局,大家觉得很新奇。其实自古以来,南昌市沿鄱阳湖区域所呈现的就是这样的风貌。”叶开松说,1000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描绘的就是南昌有无数白鹤和野鸭栖息的小洲,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再现《滕王阁序》里的盛景”。
沿着亲水栈道一路向前,穿过一座座景观岛,水岸边池杉成林、移步易景。“其实秋冬时节这里更美,那时,这些树木由绿转红,黄昏时分,湖水在夕阳映照下泛着金光,简直就是一幅油画。”叶开松介绍,除了种植池杉、水杉,水岸边还保留了香樟、枫杨、构树等原有乡土树种,并栽种了再力花、黄菖蒲、梭鱼草、水生美人蕉、花叶芦竹、旱伞草、水葱等丰富的水生植物。
不仅岸线植物经过精心布局,鱼尾洲公园还通过栽种四季常绿的苦草等沉水植物建立湖底生态链,形成美妙的自然水下景观。
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以及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经过悉心搭配组合,构成了由“水上森林”和“水下森林”组成的湿地植物群落带。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这些植物将整个鱼尾洲公园晕染出由绿变红、再变金黄的不同色彩。游客不论何时前来,都能欣赏到美景。
构建“天然海绵”净化系统
鱼尾洲公园不仅是一座“水生植物王国”,更是一个独具匠心的自然生态净化系统。
过去,这里只是一片荒芜的废弃鱼塘,四周没有植物,塘底泥污染严重,常年散发着恶臭。附近的发电厂时常将废料倾倒于此,形成了一片粉煤灰填埋场。每当下雨,灰尘就不断被冲刷到水塘中,水塘水质状况十分糟糕。
考虑到该区域位于艾溪湖至赣江南支的重要生态节点上,2018年,南昌启动鱼尾洲公园项目建设,并将生态修复与空间重塑贯穿于始终。
“我们将‘渗、滞、蓄、净、用、排’理念融入公园建设,努力打造一座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公园’。”叶开松说。
以前,鱼尾洲公园的外来水系在东侧被明山渠隔断,南侧与艾溪湖的空间联系又被艾溪湖北路隔断,是一处死水。公园建设伊始,便实施了横穿艾溪湖北路的顶管溢流井引水工程,将艾溪湖水贯通引流进了原有的死水。
“南昌位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西岸,雨季经常遇到洪涝灾害。鱼尾洲公园地处城市低洼地,一旦降雨,会有大量雨水向此处汇集。”叶开松告诉记者,“我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公园地形整理过程中尽量维持土方平衡,因地制宜、因势造景进行人工筑岛,并专门留出了给雨水的空间,任它淹没水上森林。”
“绿地、湿地是最好的海绵体。”叶开松接着说,公园通过大片湿地、绿地等“天然海绵”及碎石路、透水沥青路、透水混凝土路、绿地渗水沟等,共同构建了雨洪蓄滞系统。整个公园能容纳水位上升2米,调蓄水容积88.2万立方米,在雨季将有力缓解市政管网压力,净化地表雨水径流,降低内涝风险。
“水上森林被淹没期间,公园就变成了一片沼泽湿地,另有一番野性的美。如果碰上难得一遇的大暴雨,亲水步道也会被淹没,这些地方就要暂时封闭。”指着脚下的步道,叶开松告诉记者,步道上的长凳都是由铝材制成的,既耐水淹,浸水后又容易清洗干净。
除了成为城市的“天然雨水调蓄池”,鱼尾洲公园还将绿地、湿地按照深浅、水生植物不同,分成了沉淀区、植物净化区、深浅净化塘区、稳定区四个区域。艾溪湖原本的Ⅳ类水通过艾溪湖北路的过路涵管引入鱼尾洲公园后,经过四个区域的强力净化,水质提至Ⅲ类,最终通过明山一渠排入赣江。
有了这套纯天然的生态系统,鱼尾洲公园水系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自净”环境,昔日一潭死水水质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打造候鸟栖息通道
昔日荒芜多年的鱼塘藕田,变为今日野趣横生的城市公园。路网的规划,让鱼尾洲公园成为一座最适合散步的公园。
总面积约55.6万平方米的鱼尾洲公园在保留昔日鱼塘田埂、堤顶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由亲水栈道、景观桥、风雨连廊、绿道等多种游憩道路构成的8.7公里游憩慢行系统。此外,设置了长约3.1公里的公园绿道,为骑行爱好者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值周末,来鱼尾洲公园休憩玩耍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湖边草坪和步道上,人们或散步休闲,或打卡拍照,或观察植物,或做森林瑜伽……玩法多姿、多彩、多样。
一路逛下来,记者留意到,公园内很多岛屿四周并没有步道,无法上岛。难道这些岛屿只是用于观赏的?
“这些小岛都是留给动物的家。”南昌市高新区城管局园林景观及环境科负责人张阳介绍,鄱阳湖的浅滩是白鹤、白鹭、大雁、天鹅等候鸟的重要觅食栖息地。这些年,随着浅滩湿地的逐渐减少,许多鸟儿无处可栖。为了打造一条能让候鸟栖息的通道,设计师将原本鱼塘的泥土和粉煤灰混合在一起,建起了一座座漂浮小岛专供过往候鸟栖息。同时,在湿地与城市道路交界处还种植了大片枫杨林,起到降噪的作用,以免惊吓到鸟儿。
鱼尾洲公园的出现重新吸引了鸟群的到来。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景象,在这里时刻上演。
“我们以前不会走到这里来,现在的环境好了不止一点点,我和老伴都爱上了这里。”70岁的吴庆如家住附近,他说:“我们晚上散步最喜欢来这里,看月亮倒映在水里、看会发光的星水栈道,很美。”
吴庆如口中会发光的星水栈道,其实也是设计师为帮助候鸟栖息而设计的“小心思”。
“我们希望它们能在不被人类打扰的环境中,实现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处。”张阳说,为大幅减少人工照明对城市候鸟通道的影响,鱼尾洲公园在部分区域专门减少了路灯设置,改为铺设荧光石。每当夜幕降临,星水栈道自带的“夜光”不仅为鸟儿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也为人们夜间游园增添了静谧感、神秘感。
调蓄雨洪、美化环境、营造候鸟栖息地、提供城市休闲空间,如今,这座兼具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的海绵生态湿地公园已然成为南昌人与大自然交流的新媒介。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