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详情
世界最资讯丨90后郑州女老师在校打造农家博物馆,往返老家十余趟搜罗上百个老物件

大河报   2023-04-10 16:14:20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牛洁 通讯员 闫婷婷


(相关资料图)

织布机、铁耙、架子车……在郑州大学实验小学,“藏”着一个农家博物馆,里面有上百个老物件,非常受孩子们喜欢,每周前来预约参观的班级络绎不绝。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这间农家博物馆的发起者是该校的一名美术老师,1990年出生,名叫丁艺博,这些老物件大多是她和家人从老家挨家挨户搜罗过来的。

“希望通过农家博物馆,让城市的孩子能够了解老传统 、了解农村,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养成勤劳质朴的品质。”丁艺博说。

小学里有个农家博物馆,里面“藏”了上百个老物件

“这是个老箱子,得有一百多年了,是我妈妈的姥姥之前用的。”农家博物馆位于郑州大学实验小学一间教室内,提起眼前的箱子,丁艺博有些激动,这可是她家的“宝贝”——箱子是黑色的,虽有些破旧,但做工很精细。

“这个木门是之前我姑家堂屋的门,小时候我还见过。”话音刚落,丁艺博解释道:“堂屋就是之前农村家里家庭搞聚会、人来客往的屋子。”

农家博物馆陈列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有架子车、木耙、牛笼嘴、驴子套,还有织布机、压水井、老式蒜臼、火钳、木刨子等。

“你知道牛笼嘴是干什么用的吗?”丁艺博现场出考题。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牛笼嘴呈网状半球形,使用竹篾编织而成。丁艺博揭晓答案,原来牛笼嘴是套在牛嘴上的,主要是为了让牛专心走路,防止边走边吃路边的庄稼。“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无处不在?”丁艺博笑着说。

据介绍,农家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共有上百件,大部分都是丁艺博从农村老家搜罗过来的。有些家长在朋友圈看到消息,“农耕情怀”也被点燃。其中,有一个铁耙就是家长送来的。据介绍,这位家长一直有一个“田园梦”, 还从老家带来一个铁耙,苦于小区没有地方耕种,铁耙一直在家里“吃灰”,得知学校有个农家博物馆,便第一时间送了过来。

挨家挨户“找宝贝”,半年时间往返老家十余趟

打造农家博物馆的想法,要从“农民画”说起。

丁艺博是漯河舞阳人,舞阳农民画是当地的传统民俗绘画艺术,也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丁艺博将这一艺术引入课堂并开发出“农民画”校本课程。

对于这一形式,孩子们非常喜欢,创作出许多作品。不过,丁艺博也发现,多数孩子对农民不了解,所以创作的生动性有待提高。于是,她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老家的老物件带到学校,打造一个博物馆,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触摸到农村生活的气息和场景,从而更有利于创作。

2022年10月,丁艺博便托家人在自己以及街坊乡亲家搜罗各种老物件。大年二十八,丁艺博放假回家,没来得及休息就挨家挨户地“找宝贝”。因为丁艺博从小乖巧懂事,街坊乡亲都很支持她,遇到不太好要的“宝贝”,她会拉着父亲一起去,“爸爸在村里人头儿比我熟,拉着他成功率更高。”丁艺博笑着说。

“这是我大伯家的。”丁艺博指着一个旧桌子说,这张桌子有50多“岁”了,起初大伯不舍得给,她灵机一动找到了大娘(大伯的妻子)做工作,最终,在大娘的动员下,丁艺博成功将桌子拉了回来。

从大姑家拿的老式蒜臼、从姨家拉来的织布机、从二姑家要来的筛子、从隔壁村找到的牛鞭……一个物件,一个故事,丁艺博分享了老物件背后的趣事。

为了博物馆早日成型,大年初三,在爸爸妈妈、妹妹妹夫的陪同下,丁艺博租了一辆大货车把一部分老物件拉到郑州,到学校已是晚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筹备至今,丁艺博往返老家十余趟。

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品质

学校也十分支持丁艺博的想法,专门给博物馆腾出一间教室,校长刘洋也多次为博物馆的筹建提出建议和指导。清洗老物件、安装灯具、整理标签和简介……在农家画工作室团队和学校的支持下,今年3月底,农家博物馆终于“开张”啦!

农家博物馆落成之后,学校还专门培养了十余名小小讲解员,并把每周三、周四定为参观时间,想要参观的班级需要提前预约,非常火爆。不仅如此,参观结束后,许多班级的孩子还会写作文、画画,收获满满。

五(7)班 张奕佳和三(2)班 黄优雅表示,通过学校的农家博物馆,认识到了许多之前的农耕和生活用具,可以通过这些农具联想到当时人们劳作的场景,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丁艺博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深刻地意识到,农民勤劳朴实的劳动品质值得传承和发扬,她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并走农民生活,“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学生积极向上劳动品质的培养。”

郑州大学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农家博物馆,看见、了解农耕文明,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未来才能够传承并发扬中华文化!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斌

相关资讯